“所谓盛世,不过是皇帝暂时压住了官僚,给了老百姓一口喘息的机会。” 这是读《中国是部金融史》,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开篇作者陈雨露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盛世总是很短,乱世却能持续很久? 他翻遍史料,发现一个规律: 所有盛世的开端,都是因为皇帝做了一件事——让老百姓有钱赚。 汉文帝刚上台,国库空虚。他做了什么?减税,轻徭薄赋。 甚至有一年直接宣布:今年不收税了。 老百姓不用把所有收成都交给朝廷,手里有了余钱。 有余钱就会做生意,做生意就创造财富。国家反而越来越富。 这就是"文景之治"。 但盛世维持不了多久。因为有一群人等不及了——官僚集团。 官员看着民间财富增加,皇帝却在减税,心想:这些钱为什么不能进我口袋? 于是开始各种操作:巧立名目收费,设置关卡抽税,垄断盐铁专卖。表面上朝廷税率没变,实际上老百姓要交的钱翻了好几倍。 书里有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北宋时期,朝廷规定的税率是10%,但老百姓实际负担达到70%。中间那60%去哪了?被各级官员层层加码,吃掉了。 皇帝在上面喊"轻徭薄赋",官员在下面闷声发财。 老百姓越来越穷,最后活不下去了,就造反。 造反成功后,新皇帝又开始减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新一轮盛世开始。 然后官僚集团又开始吃相难看。 周而复始。 陈雨露说,中国历史就是三方在分钱:皇帝、官僚、老百姓。 皇帝想要稳定,需要老百姓活得下去。 官僚想要财富,拼命从老百姓身上榨。 老百姓想活命,被逼急了就造反。 所谓盛世,不过是皇帝暂时压住了官僚,给了老百姓一口喘息的机会。 但这个平衡太难维持了。因为皇帝管不住所有官员,官员手里又掌握着实际权力。时间一长,皇帝说的话就不管用了。 书里最让我震惊的案例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想做什么?他看到民间商人放高利贷,利率高达100%,老百姓借钱还不起就破产。 他说:国家来放贷,利率降到20%,既帮了老百姓,国库也能增加收入。 听起来是好事对吧? 但执行的时候全变味了。 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强制老百姓借贷。你不借?那就是不配合朝廷政策,给你扣帽子。借了还不起?没关系,连本带利一起收,收不上来抓人。 本来是想帮老百姓的政策,变成了新的盘剥工具。 北宋从此走下坡路,最后发生了靖康之耻。 看到这儿我明白了一件事:不是政策本身有问题,是执行政策的人永远会把政策变成敛财工具。 书里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财富总量是有限的。官拿多了,民就少了。民穷到极限,国家就完了。 但官员个体是理性的。他知道自己多拿一点,国家不会立刻垮。等国家真垮了,他早就捞够了,拍屁股走人。 所以每个官员都在多拿,每个人都觉得问题不在自己。 最后所有人一起陪葬。 这本书最颠覆我的地方在于: 我以前觉得王朝更替是因为皇帝昏庸、外敌入侵、天灾人祸。 看完才明白,这些都是表象。 真正的原因是:财富分配的游戏崩盘了。
(示意图) 当官僚集团把老百姓逼到活不下去,整个系统就会重启。不是因为道德沦丧,是因为数学不允许。 三千年历史,就是这个死循环。 我们以为自己在读历史,其实是在看一场永不落幕的分钱游戏。 (陈雨露,曾任人大校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现为南开大学校长。)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0-24 07:59 AM , Processed in 0.0466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