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的钱,越来越难赚了。 有个新闻,想必大家都看到了:星巴克正式宣布,与博裕资本达成协议,将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其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资本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的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交易基于约40亿美元的无现金、无债务企业估值。 简单地说,星巴克中国卖了。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前段时间,迪卡侬也在传言评估开放中国区的部分股权。 把这两个消息,和这几年的另外几件事联系起来看,你会发现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图景: 2016年,麦当劳以20.8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内地和香港(专题)业务的控股权,卖给了中信和凯雷。 同年,百胜餐饮集团分拆出百胜中国(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独立在纽交所上市,引入了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彻底本土化运营。 2021年,飞利浦以44亿欧元(约340亿元人民币(专题))的价格,将其家电业务整体出售给了中国的高瓴资本。 2023年,全球最大的连锁健身房之一 Anytime Fitness(时时健身)的中国业务,被其大股东B.A.S.S.卖给了中国本土的收购方。 从快餐、家电,再到如今落地的咖啡和运动零售等,这些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被奉为“教科书”的跨国巨头们,似乎都在不约而同地对同一件事感兴趣:出让控股权,引入内地资本,把“亲儿子”变成“干儿子”。 更直接一点说的话就是:很多外企,开始转向躺平收租模式了。 而这背后,藏着外企最精明,但也最无奈的意图。 这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排第一的问题,中国市场已经从一片蓝海,变成了全世界最“卷”的红海。 先看星巴克,根据其财报数据,2024财年第Q2.星巴克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暴跌11%,客单价和交易量双双下滑,Q3和Q4在采取降价措施后才止跌。而在它身后,瑞幸的门店数量早已突破1.8万家,库迪也紧追不舍。当一个季度就有超过10%的销售额蒸发,对于总部来说,这种压力是巨大的。 再看迪卡侬,曾经的运动超市绝对王者,但现在,一边是安踏、李宁等国产品牌携“国潮”崛起,另一边是线上电商的极致性价比冲击。迪卡侬虽然仍在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曾经的“降维打击”优势正在消失。 当你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内卷的速度,当你的利润率被不断稀释,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把重资产的运营业务“变现”,锁定利润,无疑是一个理性的财务选择。 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不是靠一本全球标准化的SOP就能搞定的了。 我们看看百胜中国, 在分拆上市后,由本土团队主导的肯德基,先后推出了螺蛳粉、小龙虾汉堡、大饼卷万物等一系列“脑洞大开”的产品,其2023-2024年财报显示,总收入和净利润都连续刷新分拆上市以来的纪录。 这种彻底的本土化和惊人的业绩,是任何一个全球CEO都无法想象和批准的。 再看麦当劳,中信接手后,其核心战略是加速开店下沉,喊出了“到2028年开到1万家店”的目标,这种重资产的扩张,也只有更懂中国房地产和渠道的本土资本来操盘更为合适。 所以与其自己笨拙地学,不如把运营权交给更懂中国市场、决策更快的本土团队。
外企们慢慢想明白了:在中国市场,最核心、最无法被替代的资产,其实还是那个品牌Logo。而开店、招人、管供应链,这些又苦又累的活儿,利润薄,风险高,但品牌授权和技术服务就不一样了,几乎就是零成本“纯利润”。 比如根据麦当劳的协议,中信麦当劳需要向其母公司支付销售额的3%至5%作为品牌特许经营费。以其2023年约60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计算,这意味着麦当劳总部每年可以躺着从中国市场拿走20-30亿人民币的“租金”。 同样,飞利浦在出售家电业务时,也签署了长期的品牌授权协议。高瓴未来生产的每一台空气净化器和剃须刀,都要向飞利浦支付品牌使用费。这笔收入对于飞利浦来说,也几乎是100%的毛利。 这才是最舒服的生意:你不用再亲自下地种田,只需要每年坐在家里,等着佃户把地租交上来就行了。 这个模式的转变,对牌桌上的各方,可以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外企总部几乎是绝对的赢家,通过成功地进行“财务转换”,既保住了面子(品牌还在),也有了里子(现金到手)。 而对于中国资本和运营团队,某种程度上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接盘侠,虽获得了国际顶级品牌的运营权,但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KPI和高昂的“地租”。 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你的身份从跨国公司雇员变成了实质上的本土企业打工人,当外企转向“躺平收租”,引入更具“狼性”的中资后,很可能很多地方都会发生变化:比如“降本增效”成为第一要务,“结果导向”取代“流程正确”等。 一个时代的终结。 从最初的“产品倾销”,到后来的“本土化生产”,再到今天的“躺平收租”,外企在中国的角色变迁,就像一部浓缩的中国商业进化史。 但“躺平收租”并非就是一个贬义词,更多的是一个商业策略,但它某种意义上也成了“外企时代”终结的注脚 — 那个凭借品牌和资本优势,就能轻松收割中国市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外企中国市场的策略,正从“积极进取”,迈入“战略性后退”时代。 同时也表明本土资本走上了舞台 — 中国的资本、中国的市场洞察、中国的运营能力,开始能“反向收购”和“驾驭”全球顶级品牌了。 而对于我们每个外企人来说,则意味着过去那种躺在外企光环里的日子结束了,未来,无论你在哪里,最终比拼的,都是你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 看清这个趋势,放下幻想,调整姿态,或许才是我们应对时代变化的最好方式。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1-13 09:08 AM , Processed in 0.04616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