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饭前封王拜将,饭后鸟尽弓藏

2025-11-21 05:01 AM| 发布者: 山顶洞人| 查看: 12| 评论: 0|来自: 历史其实挺有趣

宋太祖问赵普,问他如何要安定天下。

赵普说那简单,现在天下间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藩镇,强藩,节度使,只要把它们给解决了,剥夺它们的权力,控制它们的经济,缩小它们的兵力,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其实言外之意,就是在和皇帝说,你手底下这帮哥们都是开国功臣,一个一个兵强马壮,你不把它们妥善安置了,你能坐稳皇位么?

宋太祖多聪明一个人,他几乎是秒懂,马上他就开始计划逐步解除朝廷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其实说白了,就是诛杀功臣嘛。

对于皇帝来说,保护功臣是个例,诛杀功臣才是常态,如果历史上哪个皇帝不诛杀功臣,才会被人说一句奇怪。

我们想,诛杀功臣,就是物理的结束别人的生命,这个办法简单直接,但对赵匡胤来说却并不适用。

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他们出身底层,是从一个很低的位置逐渐向上,从而推翻了一个旧的王朝。

这一类型的皇帝,他们的权威是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诛杀功臣,对他们来说,是消灭潜在的挑战者。

赵匡胤就不一样了,赵匡胤是个篡位者,他可不是自己亲手打碎了一个旧的世界,他是在后周的政权内部,通过和平兵变的方式接管了一个现成的国家机器。

那么也就是说,赵匡胤的权威,直接来自于帮助他成为皇帝的功臣集团,就是以义社十兄弟为核心的武将。

这些人赵匡胤想要杀掉吗?他当然想,不要把皇帝想象的多么情深义重,事实上只要成为皇帝,冷酷无情就是必然的,但皇帝就算再冷酷,也知道在自己刚刚即位的这个时候,如果大规模的杀害功臣,就等于是自毁长城,会马上动摇他的统治基础。

(奇谋献策 赵普)

这基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拽离地面,只可能把自己薅脱发。

遇到事情就得研究,不研究就想不出好办法来,和赵普一聊,赵匡胤马上就意识到,他需要解决的其实是制度性的问题,而不是个人。

某个具体的将领,石守信,王审琦他们可能有异心,可是把他们除掉了,总得有人再接替他们的工作,难道这些新来的,他们就不会造反,绝无二心吗?

所以问题不在人,在于制度,禁军将领,节度使,马步军指挥使,都点检这些职务,它们存在于制度中,而制度就给了任何担任该职务的人造反的机会和能力,杀人没用,换人没用,必须从根本上废除产生军阀的土壤。

杀人,那就是一刀一剑一棍子的事儿,成本低吗?您感觉成本好像很低,但其实成本并不低。

大规模的杀戮只会让几把刀卷刃,但会搞得人人自危,谁都会怀疑下一次屠刀会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这种恐惧会像瘟疫一样在统治集团的内部蔓延。

(宋太祖 赵匡胤)

在历史上有很多案例,皇帝因为杀戮过甚,有些本来不在皇帝杀戮之列的大臣自己对号入座,莫名其妙的被压力到了,他直接就反了。

跟着一起来的还有体系上的僵化,官员们为了自保,不敢任事,不敢决策,不敢创新,因为不做就不错,多做就多错,为了不被杀,整个官僚系统和军事环境将会陷入彻底的保守状态。

试想一下,当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时,忠诚就成了一句空话,作为皇帝,你救了十万人,大家未必会对你有好感,可你杀了一个人,你造成的恶劣影响都是难以消除的。

要不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宋太祖怎么能和这些一流帝王并列呢,人家就是聪明,办法多。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晚朝时分,宋太祖把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全都邀请到了宫里来吃饭,并说兄弟之间聚一聚,没别的意思。

皇宫内苑,一个叫做海棠宫的偏殿,烛火亮起,烛光摇曳。

墙壁上山水祥云,火光跳动。

几扇雕花木窗,远处荷塘里的水汽穿堂而过,驱散了夏日的闷热,甚至还让人感觉有点冷。

丝竹管弦响起,伴着殿外传来的蝉鸣聒噪和士兵巡逻的甲胄碰撞声。

银碗和酒杯旁摆放的是大块的炖肉,整只的蒸鹅,肥美的烤羊,酒则是御酒,酒液醇厚,色泽琥珀,被内侍一一斟满。

赵匡胤说,大家放松,这就是寻常的家宴。但是大家其实都不是很放松,他们无时无刻都能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与谁共饮。

酒过三巡,皇帝突然情绪有点不好,他端着酒杯,却不喝酒,而只是唉声叹气。

石守信等人连忙问,说陛下何故如此啊。

皇帝说,诸位爱卿有所不知,最近总是睡不着。

众人说,怎么还失眠了呢?

这个时候皇帝站了起来,顿了一顿,然后一字一句的说:

我担心有部下造反,重走我的老路。

正常来说,作为武将,听到皇帝这么说,一般情况下肯定是表衷心,说皇帝那不能,属下们忠肝义胆,万死不辞,绝无二心,请陛下一定要相信我们。

人总要为别人无端的怀疑而解释。

但是您知道石守信的反应有多快,他没有做任何的解释,没有为自己声辩,而是马上就跪了下来,一边跪一边说,请陛下给我们指一条明路。

都是千年的狐狸,真没必要玩聊斋。

是啊,赵匡胤的叹息和他的说辞,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试探,如果石守信等人开始慷慨陈词,表达衷心,或者指天发誓,那就完全落入下风了。

如上文所说,皇帝担心的不是你石守信会不会造反,而是你的职务存在于制度中所蕴含的威胁,这不是个人忠诚不忠诚的问题。

在电光火石之间,石守信就明白皇帝啥意思了——

老赵啊老赵,你不是在质疑我们忠诚,而是在担忧我们所代表的权力结构。

(跪地听封 石守信)

石守信更知道,皇帝需要的是一个体面,和平,能让双方都下的来台的解决方案,所以他直接就跳过了证明自己的部分,而来到了顺从对方的部分。

你说咋办就咋办,这太稳妥了。

赵匡胤一听,他是解颜而笑,说好办好办,那就好办了,我的办法就是你们退休,告老还乡,我保证你们下半辈子荣华富贵。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

对于石守信等人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天底下没有白吃的晚餐,来吃这顿饭之前,他们就有这样的觉悟,要么留下权,要么留下命。

海棠宫内,烛火被全部点亮,烛芯“噼啪”一声轻响,爆开一朵灯花。

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

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这是赵匡胤的原话。

杀戮会埋下仇恨的种子,而富贵相许,成为了最好的诺言。

天色将晚,看着这帮曾经跟着自己同生共死,曾经和自己一起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曾经把头拴在裤腰带上把自己推上这九五之尊的兄弟们一个一个告退离去的时候,赵匡胤的心里也是久久不能平静。

这些离去的人,他们的名字会被写入史书,也因为帝王的仁慈,最终他们会从容的死去,再被刻到墓碑上,每走一个人,赵匡胤的生命仿佛就被带走了一部分,那些共有的记忆,共享的雄心,乃至共同的恐惧,也随之封存,无人再能与他言说。

没办法啊没办法,这就是天子之路的代价。

白驹过隙间,记忆和情感从帝王的指缝溜走。

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全面清除了开国功臣对于政权的危险,高级将领也被替换殆尽,军事体制大变革,那个造就了他的殿前司被取消,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也被拆成了马军都指挥司和步军都指挥司,禁军的权力越分越小,而且还相互牵制,加上换上来的都是根基尚浅的青年将领,设计到这一步,赵匡胤终于可以睡好觉了。

当我们聊到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不能单纯的把它当做一场宫廷戏剧,其实它是中国帝制后期,试图从中世纪的混沌中挣脱出来,迈向一个更具可管理性中央集权体系的关键节点。

(杯酒释兵权)

安史之乱之后,庞大的唐帝国其实已经破产了。

朝廷失去了统一的税收,预算,以及薪饷制度,更无法管理整个疆域,于是,一种性价比高的权宜之计被广泛采用,那就是后患无穷的节度使体系。

节度使有军权,有财政权,有行政权,还有兵权,甚至人事权,每个节度使所控制的藩镇都是一个独立的,半自给自足的王国,朝廷和节度使之间缺乏有效的经济交换和法律联系,更可怕的是,将领的忠诚,不再取决于朝廷的薪俸,而取决于其个人与部下的私谊及其对地方资源的控制能力。

兵骄而逐帅,帅强而叛上,河北三镇,十国割据,藩镇造反,甚至是魏博镇的大头兵都能轰轰烈烈的来一场动乱,从某种角度来看,难道不是节度使,指挥使,刺史,高级武将,中层领导,普通士卒,难道不是他们,造就了这宏大却不华丽,跌宕却不雄伟的五代十国吗?

而在这一顿简简单单的宫廷宴会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二竖为虐,恶症顽疾,终于烟消云散了。

千秋之下,除了宋祖,又有何人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1-21 11:00 AM , Processed in 0.0452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