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5300亿没了!小米崩了

2025-11-22 05:01 AM| 发布者: DJ瑞恩| 查看: 3| 评论: 0|来自: 万维读者网

  过去两个月,小米集团的股价可谓坐上“过山车”。自9月25日以来,小米港股跌幅高达 34.7%,市值蒸发超过 5300亿港元——缩水规模甚至超过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四家车企同期市值的总和。若从今年6月高点算起,小米股价累计跌去近 37%,这对刚成功跨界造车的小米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导火索来自9月新品发布。9月25日小米发布17系列及多款新品,本以为能带动市场热度,没想到隔日股价反而跳水,单日跌超8%。进入10月后跌势继续扩大,市值单月蒸发超过 2800亿港元,创下公司历史记录。

市场为何突然对小米态度急转?核心原因集中指向——小米汽车。

小米今年遭遇多起汽车安全事件,让投资者信心大受冲击:

2025年3月,一辆小米 SU7 在高速事故中造成三人死亡,引发广泛关注。

10月成都又发生一宗 SU7 起火事件,车主疑似因车门无法开启而被困车内。

尽管并非所有事故都能简单归因于车辆本身,但舆论压力和公众情绪迅速发酵。

9月,小米宣布 召回116,887辆 SU7 标准版,理由是L2级高速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出现识别或响应不足。大规模召回虽展示出企业态度,但市场担忧日益加深。

除了安全问题,小米工厂的生产节奏也落后预期。小米汽车北京工厂原计划分两期建设,二期投产后年产能可望提升至30万辆,但实际爬坡进度明显放缓。

据行业数据显示,10月交付量仍停留在4万多辆,与9月几乎持平。在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交付不上量”意味成本无法摊薄、盈利周期进一步延长。

今年以来,记忆体芯片、功率器件等核心零部件持续涨价。对于刚刚跨入造车赛道的小米来说,成本压力更为突出。小米既要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又需承担前期造车的重资产成本。

高盛等投行因此在11月下调小米目标价,其中高盛的调整幅度超过10%,反映机构对短期盈利的担忧。

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小米在2024年正式迈出转型关键一步。首款车型 SU7 一度凭借性价比和品牌热度获得大量关注,被视为小米跨界最亮眼的尝试。

但汽车产业远比手机业务复杂得多:

投入周期长、投入规模大;

产品安全门槛高;

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依赖的软件与芯片成本日益提高;

行业竞争已进入“卷安全、卷技术、卷交付”的深水区。

对于新玩家而言,安全事件、产能延误、供应链波动,几乎是所有造车新势力都要经历的一场“成人礼”。不同的是,小米的体量与品牌声量更高,任何风吹草动都被放大。

(资料照片:小米SU7出事)

5300亿港元的市值蒸发,自然让投资者心生动摇。但从行业角度看,小米汽车仍处在起步阶段。安全体系、产能爬坡、供应链稳定性,都需要时间打磨。未来小米能否像当年在手机领域那样“卷”出差异化,仍取决于产品力、技术投入以及对汽车行业节奏的适应能力。

短期股价承压难免,但小米的新能源车故事才刚开始。市场需要的,是更扎实的交付数字和更稳定的产品表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5-11-22 10:17 AM , Processed in 0.04649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