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一度骗倒诺奖得主 MIT天才博士生干这事儿被开除

2025-11-24 11:00 AM| 发布者: 阿四| 查看: 41| 评论: 0|来自: 风传媒

27岁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生艾登·托纳-罗杰斯,去年底曾是学术界最耀眼的新星。他身穿褪色牛仔裤、顶著一头乱发,与其导师——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艾塞默鲁——的合照,曾让他被《华尔街日报》誉为矽谷与学术界交会处的“神童”。

不过一样是《华尔街日报》,21日却以《一位MIT学生的AI研究震惊了顶尖经济学家—然后一切都崩溃了》的长篇报道,踢爆了这位来自加州小镇的经济学博士生,如何操弄数据与事实,生出一份根本“不存在的AI研究数据”,一度骗倒了诺奖得主、美国国会与经济学的学术圈,成为这个AI狂热时代最讽刺的注脚。

在当代经济学这样讲求数据与实证的领域,“横空出世”往往伴随著两种可能:一个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天才,另一个则是一场精密的骗局。遗憾的是,艾登·托纳-罗杰斯(Aidan Toner-Rodgers)属于后者。在MIT修习核心课程期间,他撰写了一篇关于AI对职场影响的论文,其影响力之大,甚至很快就被国会引用。简单点说,托纳-罗杰斯的结论是,AI能够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并刺激创新,但人们现在还是不太喜欢使用它。

问题是不过几周之后,MIT却否认了他的论文,托纳-罗杰斯甚至不再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这不是因为他毕业或转学了,而是因为他的导师们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难堪问题:托纳-罗杰斯是否捏造了这一切?这位来自加州小镇、稚气未脱的新手,是如何欺骗学术界里最聪明的一群人?MIT的经济学教授大卫·奥托(David Autor)只愿意透露“这在任何情况下都说不通”,包括MIT、托纳-罗杰斯的导师艾塞默鲁跟奥托,也都以事涉隐私为由,拒绝针对调查该研究的具体细节发表进一步评论。

到底发生什么事?

《华尔街日报》指出,托纳-罗杰斯破坏的是预设高度信任、诚信和严谨的MIT学术文化,而让他的同学和导师震惊的是,托纳-罗杰斯的欺骗行为不仅仅是调整了几个变数,更是完全捏造了整个研究。校内人士透露,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事后高度关注“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论文标准”,并且更积极地审查原始数据,学生们则是必须竭尽所能证明自己的研究并非伪造。

自从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后,托纳-罗杰斯告诉其他学生,他的论文问题基本上只是资料的使用权利问题。据他今年5月在WhatsApp上的说法,他确实深入研究了一家大型材料科学公司的资料库,只是获得正式的资料使用许可,而是在该公司想撤回资料后,伪造了一份资料使用协议。不过托纳-罗杰斯没有回复《华尔街日报》的电话和简讯,他的家人也没有回复任何信息。

一度骗倒诺奖得主 MIT天才博士生干这事儿被开除

美国名校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校园一景。(翻摄自MIT官方粉专)目录

托纳-罗杰斯是谁?

托纳-罗杰斯2023年抵达麻省理工学院后,就加入了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柏南克(Ben Bernanke,联准会前主席、2022年得主)和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2013年得主)等传奇校友的行列,更受教于2024年诺奖得主艾塞默鲁。《华尔街日报》指出,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系博士班光是录取就已是壮举:因为每年约有 800 人申请,最后仅录取 40 人,实际入学人数更只有20至24人左右。

托纳-罗杰斯在加州葡萄酒乡的宁静小镇塞瓦斯托波尔长大,家中有四个兄弟姊妹。他的父亲是小学二年级老师,母亲则经营一所音乐学校。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很聪明,而且在校内外都没有留下重大违规的纪录。他在马卡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 College)的大学同学达历山德罗(Miles D’Alessandro)说:“他来自美国一个美丽、阳光普照的地方,我想他的成长过程非常美好。”曾在篮球校队担任后卫的托纳-罗杰斯在学校里有些独来独往,但他也在马卡莱斯特学院迷上了经济学、拿到奖学金,并且跟教授费利克斯·弗里德特(Felix Friedt)合写了一篇论文。

2021年,托纳-罗杰斯在纽约联准会找到了工作机会,他协助撰写的研究发表在《应用计量经济学期刊》以及备受业界关注的部落格上。2023 年,托纳-罗杰斯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据认识他的学生说,他参加非正式篮球联盟、上课、担任助教,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在去年《华尔街日报》的访谈中,托纳-罗杰斯说:“我系上很多人——他们的父母其中一位是学术界人士、或者是医生之类的”、至于自己的家庭也是“知识分子,但绝对不是那种追求大量事业成就的人。”

《华尔街日报》指出,麻省理工学院的无菌实验室和脏乱宿舍产生了许多复杂、尖端的思想,但那里的研究生也承担了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各种压力,部分教授甚至给博士生压力,希望他们能早日完成重要研究。托纳-罗杰斯的同门师兄弟有些人跟政府单位合作、也有人经营非营利组织,在托纳-罗杰斯入学之前,甚至有两位博士生在《科学》(Science)期刊发表了关于AI的突破性研究。

于是在托纳-罗杰斯就读MIT的第一个学期快结束时,他告诉一些朋友,自己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线索。

那篇论文

托纳-罗杰斯说,他有一位老同学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间大公司工作,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发明可用于生物医学设备的新型物质,所以他有机会拿到大型人工智慧实验的数据。托纳-罗杰斯去年也向《华尔街日报》讲述了类似的故事:“我当时想,『喔,那真是太酷了』,然后我经历了噩梦般取得数据的过程。”到了下一个学期,托纳-罗杰斯向MIT的劳动经济学家奥托(David Autor)提出了这个想法,奥托这些年刚好一直在思考AI将如何影响就业。

托纳-罗杰斯在这之后便专注于他的研究,并在去年6月4日的午餐讲座(lunchtime lecture series)发表了早期的研究内容。MIT的午餐讲座是让博士生展示研究的平台,来自全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都可以参加,当时艾塞默鲁(Daron Acemoglu)也出席了午餐讲座。在大约二十多名学生和教授面前,托纳-罗杰斯描述了一家专注于调整材料分子配方的大型美国公司,如何向1018名科学家引入一种AI工具,让这些科学家可以指定他们希望化合物具备的特性,然后生成配方供科学家们选择。

根据托纳-罗杰斯的研究,研究人员确实因此发现了更多材料、申请了更多新专利。但更令人惊讶的是,人工智慧不只让工作变得更轻松,而且这些好处主要流向那些最成功的科学家。因此尽管整体生产力因为AI的加入有所提升,但科学家们却普遍对这款AI工具感到不满。论文里还引用了一位科学家的感慨:“我忍不住觉得,我的大部分教育现在都毫无价值了。”

《华尔街日报》指出,托纳-罗杰斯的发现,与奥托的AI乐观论形成对比,因为奥托认为AI可以让更多人从事目前只有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才能完成的工作,从而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这项研究同时也反驳了艾塞默鲁的悲观主义,因为艾塞默鲁对AI提升劳工生产力的能力抱持怀疑——托纳-罗杰斯的研究更能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去年11月,托纳-罗杰斯在世界顶尖经济学研究机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研讨会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并且获得同行好评。该篇论文很快也在国会山庄的听证会上被引用。几周后,《自然》(Nature)也对其进行了重点报道,最终版本去年12月发布在arXiv上,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未发表科学研究储存库。

神话开始崩解

当还没三十岁的托纳-罗杰斯成为MIT经济学研究的传奇时,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电脑科学家查尔斯·艾尔坎(Charles Elkan)也看到了这篇论文。对他来说,这项杰出的研究似乎有些不对劲。艾尔坎曾担任高盛(Goldman Sachs)的董事总经理,也曾在亚马逊(Amazon)担任科学家、并且领导机器学习团队。鉴于该技术据称的启用日期,他认为这项技术听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艾尔坎的质疑直指核心:如果真有公司开发出如此强大且具战略价值的AI工具,为何会允许一个实习生级别的研究生拿去发表?更何况,美国能拥有如此规模研发团队的材料公司屈指可数(据他所知也只有3M与康宁),它们若有这种黑科技,早就大肆宣扬或严加保密,绝不可能如此“慷慨”。

托纳-罗杰斯的专访在《华尔街日报》刊出一周后——艾尔坎决定写一封电子邮件给奥托和艾塞默鲁,对其得意门生的“学术诚信”提出质疑。

于是教授们开始调查。

前所未有的造假

《华尔街日报》指出,经济学领域过去幸免于抄袭或造假的丑闻,倒是材料科学领域在2023年曾发生室温超导体的轰动性发现被证实无效的前例。不过无论是方法论不够严谨、或者是数据遭到扭曲,整个研究的造假却是前所未有的。今年1月31日,康宁公司向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WIPO)对网域名称corningresearch.com.的注册商提出申诉。因为任何控制该网域名称的人都可能建立电子邮件地址或网页,让人误以为与康宁公司有关。WIPO很快发现,托纳-罗杰斯显然注册了该网域名称,康宁公司也成功赢得该网域名称的转让。

托纳-罗杰斯在这起申诉中,从未做出任何回应。奥托和艾塞默鲁今年2月则将此案提交给MIT的纪律委员会。

根据两位同学的说法,托纳-罗杰斯大约在这个时候开始缺课。他告诉朋友自己正在面试OpenAI的工作机会,表现得好像一切正常。另一位同学说,在四月的一次派对上,托纳-罗杰斯看起来很疲惫,但仍在谈论论文的成功。即使他的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质疑他的研究,托纳-罗杰斯3月5日仍在材料研究学会举办的材料科学与人工智慧虚拟研讨会上发表研究

直到今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终于发表声明,正式否认托纳-罗杰斯的论文,称其“对数据的来源、可靠性或有效性没有信心,对该研究的真实性也没有信心。”这份声明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托纳-罗杰斯,但也明白表示“该论文作者不再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员”。在5月份的WhatsApp聊天记录中,可以看到托纳-罗杰斯对同学坦承伪造了数据使用协议,“这是我一个令人尴尬的严重不诚实行为,事后看来,当初直接放弃这篇论文会更好”

此外,包括康宁和3M公司都向《华尔街日报》表示,他们并未推出托纳-罗杰斯所描述的实验,也未与他分享数据。《华尔街日报》审阅了托纳-罗杰斯作品的两份早期草稿——一份来自2024年4月,另一份来自2024年9月。4 月版本中的数据与后续版本存在冲突、存在细微的改动(像是材料研究公司的科学团队从421个改为221个,AI发想的数量从超过75%降为低于57%),《华尔街日报》认为,这些改动有可能会引起导师的质疑。

当MIT表示问题论文的作者已经离校,整个学术圈心知肚明的是,那个曾经的学术天才已经彻底出局。这个AI狂热的时代,每个人都急于证明AI的价值、或是厘清AI威胁人类的预言。托纳-罗杰斯的优秀论文正好迎合了这种集体焦虑与期待。他不仅欺骗了导师、欺骗了学术,也一度欺骗了这个急于寻找答案的时代。这起事件对经济学界的冲击尤其深远,艾塞默鲁坦言:“经济学界今后无疑会变得更加多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5, 2025-11-24 11:38 AM , Processed in 0.04455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