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宫女集体“消失一夜”真相 史学家至今不敢细说

2025-11-25 04:00 AM| 发布者: 艾索| 查看: 6| 评论: 0|来自: 三立新闻

在宋朝社会里,即便官方高喊“存天理、灭人欲”,男娼、牛郎店却在繁华的都城悄悄盛行,形成一股奇特又难以遮掩的风月现象。

特别是深锁宫中的宫女,长年被闷在高墙内,一旦获得短暂自由,竟成为牛郎店的固定客层,这段隐秘历史,也成为宋朝性文化中最具戏剧性的篇章。

宋代城市经济蓬勃、文化开放,夜生活也随之多彩起来。除了传统的女妓外,男娼成为新兴职业,男子化名、著女装、涂脂抹粉,在京城的红灯区成群出现,一时间成为独特的都市景象。

据《清异录》记载,当时北宋汴京的男娼数量“将乃万计”,甚至有特定场所被称为“蜂窠”(窠注音ㄎㄜ,鸟、兽、虫类等栖息的巢穴):意指密集聚集的男娼店,夸张到如蜂巢般蓬勃。

宋代的牛郎多以女性化的名字登场,穿著女装、蓄长袖、贴粉抹脂,谈吐也刻意模仿女子。他们不只接待男客,更会为女客提供陪伴乃至性服务,功能完全不同于更早期只供豪门男士玩赏的“娈童”角色。(娈童,注音ㄌㄨㄢˊ ㄊㄨㄥˊ,旧时供人狎玩的美男子。)

当时的记录显示,他们甚至有头目制度,如《癸辛杂识》中提及的“师”“行头”,等同今日店内管理阶层。

宋朝牛郎店最令人意外的客层,不是士大夫,也不是市井女子,而是:“深锁深宫、终日寂寞的宫女”、“孤寡贵族女子、官宦家妇女”。

宫女长期不得出宫,一旦有机会暂行外出,便疯狂逃向蜂窠。《宋史》甚至记录:某年正月望日,宋理宗与皇后微服出巡,一批宫女趁隙外出后“皆淫奔而不返”,整批人跑去牛郎店寻欢,震惊朝廷。

贵妇方面,《宋书‧五行志》更描述她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外出寻找牛郎排解寂寞,造成夫妻失和、家庭不睦,不少社会案件由此而起。

面对蜂窠蔓延,朝廷曾尝试强制取缔。政和年间,官府颁布“禁男淫文”,规定:“男为娼,杖一百;检举者赏五十贯。”

甚至还出现骇人的言论,主张要“断其钻刺之根,塞其迎送之路”,以暴力威胁男性娼妓“永久退出市场”。但效果极差,南宋时期因金兵不再频繁南侵、社会相对繁荣,风月文化反而更加炽盛。

讽刺的是,男娼盛行的背后,与宋代追捧的理学思想脱不了关系。

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欲望视为不洁,形成无形压力。长期压抑之下,群体性的反动便在地下空间爆发,使男娼、牛郎店形成更奇特、更蓬勃的文化景象。

明代学者谢肇淛在《五杂俎》中也批评:“男色之兴…由宋人道学。”意指正是理学的严苛,使民间性文化更极端、更隐晦地蔓延。

宋朝的牛郎风潮既是城市繁荣的副产品,也是高压道德的反作用力。从蜂窠密布,到宫女成群“出逃寻乐”,再到官府严禁不成,男娼文化成为宋代最具戏剧张力的一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5, 2025-11-25 11:35 AM , Processed in 0.04483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