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普第一任以来,他的团队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冲突逐渐白热化。川普和他的伙伴将美国的名校——尤其以长春藤的八所学校为首的名校——视为左派的温床和摇篮,并控告这些大学号称言论自由,但只允许自由左派的言论,纵容反犹太主义、左派偏见与性别混乱,允许自由派的“毒草”蔓延,威胁“美国价值”。因此从哈佛到哥伦比亚,这些学校过去几年可说是“备受关照”。 到了川普第二任期,行政团队变本加厉,加强对这些学校的管理与限制,钳制大学自主的情况更加严重。川普透过冻结研究经费、取消外国学生学者的资格等手段,来威胁学校就范。其中包括:要求调查各校招生政策、加强对学生言论监控、并要求学校对抗议游行与言论自由有明确的规范等。川普政府日前提出的高等教育学术卓越协议(Compact for Academic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甚至要求各校承诺会遵守一些规定,才能换取联邦资助优先的资格。 在这一番操作之下,各校几乎都无法全身而退,不得不与美国联邦政府达成协议。有些是直接遭到罚款,有些则承诺成立基金、或是对之前的决策公开致歉。这些常春藤的名校可说是站在政治风暴的风口浪尖,举几个例子: ·哥伦比亚大学:付两亿美金,另支付2,100万美元建立员工赔偿基金。 ·布朗大学:将缴交5,000万美金,捐给罗德岛州的就业训练与劳动力发展组织。 ·宾大:修改跨性别游泳选手Lia Thomas的校内纪录,并对受影响的女性选手公开致歉。 ·哈佛大学:可能达成一项5亿美元的和解案,将远高于哥伦比亚大学。 ·康乃尔大学:最新消息是将缴交6,000万美金,一半是和解金,另一半是用来支持美国农业发展基金。 ·普林斯顿大学:数十项研究遭暂停。 然而,在这场风暴中,耶鲁大学显得异常低调又安全。这所同样历史悠久、政商菁英辈出的常春藤学府,不仅没有遭遇同等程度的施压,甚至在某些政策上被默默放过。许多人因此好奇:为什么川普政府似乎对耶鲁网开一面?是策略、是运气,还是如校长戏称的:“因为我们校名(Yale University)排在字母表比较后面?”这句话虽然幽默,但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种现实感:在动荡时代,能活下来的不是最强的,而是最灵活、最会避风头的。
图为2025年5月,耶鲁大学校长麦金尼斯(Maurie McInnis)在毕业典礼上致词。麦金尼斯去(2024)年才就任耶鲁大学校长,她的行事风格和其他常春藤名校的校长不同,或许是让耶鲁能顺利躲过难关的关键。 图/路透社 避风头:耶鲁新校长的柔软手段 2024年,耶鲁迎来了第24届校长麦金尼斯(Maurie McInnis)。这位新校长与其他常春藤的校长背景和行事风格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她的主修与研究领域为艺术史与文化史,这和许多名校校长来自科学(STEM)、商学、法学或管理学有所不同。因此她在行事风格上偏向感性与理解,也有许多人文关怀。 另外,麦金尼斯校长曾在大型公立大学担任校长(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UNY–Stony Brook),而非仅在私立精英大学中晋升。这种从公立系统跳到顶尖私校的路径并不多见。她的履历也相当完整,具有深厚学者和行政双重经历:从教授、系主任、教务长,再到校长,逐步承担高等教育领导角色。因此她的眼界与手法,比起其他只待在菁英象牙塔的学者来得宽广和柔软。 麦金尼斯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定义学术自由与政治中立的边界。当哈佛派出中国留学生蒋雨融,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慷慨激昂地发表毕业演说向川普呛声时,或是哥大公开发表对国际议题的校方声明、多所学校在校园里处理一波波抗议时,耶鲁选择了一条更为谨慎的路:减少官方发言,转向制度化对话。 麦金尼斯成立了无党派的“公民讨论中心”(Yale Center for Civic Thought),鼓励学生就争议议题进行理性辩论与学术研讨,而非透过校方以官方立场介入。这种作法看似保守,但在当前政治氛围下却成为一种自保机制。麦金尼斯清楚表达校方立场:我们不是要逃避议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对话,而不是对骂。 结果也证明麦金斯尼的作法是成功的,耶鲁成功把政治能量分散在校园讨论中,而非集中成为攻击的靶心。相较之下,前哈佛校长盖伊(Claudine Gay)在处理校园抗议与学术自由议题上进退失据,不仅成为右翼媒体焦点,也被国会公开点名。耶鲁从中学到了教训:在情绪高涨的政治舞台,少动声色比激昂宣言更能生存下来。
前哈佛校长盖伊(Claudine Gay)卷入学术丑闻,又遇到校园反犹风暴,成为右翼媒体的批评箭靶,最后只好在短短半年内黯然下台。图为2023年12月,时任哈佛校长的盖伊出席国会听证会,讨论校园领导人面对反犹主义的责任。 图/路透社 策略性开放:向保守派伸出橄榄枝 耶鲁的另一个策略,是让右派感觉被受尊重。学校支持保守派学生组织Buckley Institute,正是一个巧妙的政治讯号。这个以保守主义思想家威廉.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Jr.)命名的机构,长期举办讲座、论坛,并邀请右派学者与政界人士,包括共和党参议员、川普政府官员与学生辩论交流。 在多数名校还在为“言论自由”与“仇恨言论”的界线争论不休、因邀请保守讲员而引起暴动时,耶鲁反其道而行之:你说,我听,我们一起辩。结果,耶鲁反而被保守派媒体誉为“常春藤中少数愿意让不同声音登台的学校”。对于一个亟需避开政治炮火的校方而言,这样的形象简直是一种护身符。
耶鲁大学不同于其他常春藤名校,邀请保守派学者或议员进入校园内与学生辩论、交流,而让右派团体称赞是“少数愿意让不同声音登台的常春藤学校”。 图/路透社 Money Talks/有钱就有势:游说支出倍增的“防御性投资” 美国华府常说的一句话:“在华盛顿,不发声的人就等于不存在。”耶鲁显然很清楚这个游戏规则。根据公开纪录,耶鲁近年游说支出倍增,每季金额超过30万美元,并在华盛顿特区设立专责办公室,与国会议员与行政官员保持密切联系。 耶鲁的游说活动重点包括:研究经费分配、国际学生签证政策、以及大学捐赠基金的税务问题。换句话说,耶鲁确保自己能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这并非投机,而是一种理性算计。从互惠式政治逻辑来看,在川普政府大张旗鼓到处树敌的态势下,学校能主动对话,就不容易归入“精英敌人”的名单中,这也让耶鲁大学能在许多清算中顺利脱身。
图为2024年4月,声援巴勒斯坦的哥伦比亚大学生在校园内扎营,并在营区插满巴勒斯坦国旗,展现声援巴勒斯坦团结的立场。 图/路透社 小规模抗议,大格局处理:低调的危机管理 2024年春季,美国校园掀起挺巴勒斯坦抗议浪潮,哈佛与哥大校园一度变成“露营抗议现场”,警察进校驱离学生的画面登上全球媒体头条。校方也在允许言论自由与官方压力之下显得进退失据。 反观耶鲁,耶鲁校内虽然也有“Yalies4Palestine”等学生团体参与示威,但规模明显小得多。当部分学生违反校规、占用校园场地时,校方果断取消该组织的正式注册资格。这项举措虽然在校内引起争议,但却让川普政府极为满意。 在华府眼中,耶鲁是“秩序恢复”的典范。与哥大那种长期胶著的对抗相比,耶鲁用行政处理取代了政治对立,展现出明快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是川普政府最乐于看到的画面。 从外部看,耶鲁似乎是在迎合当权,但从内部治理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策略性的去政治化。麦金尼斯既不迎合左派的道德呼吁,也不刺激右派的文化战争,反而选择让校园回归理性辩论本身。这种姿态虽然不浪漫,却极实际。
当多数常春藤名校被贴上“左派菁英傲慢”的标签时,耶鲁大学选择沉默是金,巧妙避开风头。 图/路透社 学术自由与现实政治的妥协 批评者指出,耶鲁的安全策略牺牲了道德勇气。当其他名校以官方立场为人权与正义发声时,耶鲁却选择沉默是金。这样的批评并非全无道理,大学作为社会良知的象征,若过于谨慎,确实有可能沦为政治氛围下的投机者。但实际来说,如果想保留辩论的舞台,首先要确保剧院还没被拆掉。这或许最能说明耶鲁为何如此选择。 有个笑话说:“逃命时,不必跑赢熊,只要跑得比朋友快就行。”换成今天的场景,耶鲁只要比哈佛和哥大表现好一点,当局就不会将耶鲁当成眼中钉。这句话虽然只是玩笑,却揭露了现实政治的生态逻辑:当权力寻找象征性的假想敌时,最聪明的策略,就是不要当那个假想敌。 在川普和右派政治家的剧本里,哈佛与哥大早已成为“左派菁英傲慢”的代名词。这些学校的校长在国会质询中,对于国会议员提问展现出的不耐与轻蔑,恰巧坐实了精英傲慢的形象。相较之下,耶鲁则灵巧地避开了成为故事反派的命运。
耶鲁大学位在康乃狄克州的纽黑文,校园相对安静低调是一大特色。 图/美联社 笔者的亲身经历 笔者曾于上世纪九〇年代末就读耶鲁大学。这所坐落于康乃狄克州纽黑文小城的大学,安静典雅。既不像位于波士顿的哈佛那样耀眼,也不如身处纽约闹市的哥伦比亚般喧腾热闹。然而,耶鲁的大学校训Lux et Veritas(光与真理)却始终低调而坚定地象征其精神核心。 在耶鲁校园里,古雅与现代并存,学生们常在十八世纪的古典建筑与教授辩论思考,从政治哲学到天文物理,话题无所不包。在Sterling Library前,如茵绿地映照著午后的阳光,学生席地而坐,彼此讨论;而在Old Campus的中庭,乐团排练声与辩论社的争辩声此起彼落。夜里,穿过Harkness Tower的钟声,学子们匆匆赶往研讨会,继续那场关于真理的探索。这种沉静、潜心求学、深沉的学术与自由交织的氛围,正是“光与真理”在耶鲁最生动的体现。
耶鲁大学选择低调挺过风波,或许反映出新的高教哲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呼吸的缝隙。 图/路透社 耶鲁是聪明?还是世故? 当政治浪潮席卷全美校园,耶鲁至少保住了研究经费、国际招生与校誉的稳定。这场“低调求生术”的背后,或许是一种新的高教哲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呼吸的缝隙。 有人误以为耶鲁的作法,是另一种对当局的轻视。就像一句英语名言:“不要与蠢人争辩,他会把你拉到一样的水准,然后用经验击败你。”(Never argue with stupid people, they will drag you down to their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experience.)用这句话来暗指耶鲁不屑与当局交手。不过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现今政治狂风大作,人人忙著表态抗争,民主法治岌岌可危的时刻,耶鲁所代表的精神,在麦金尼斯校长于2025年5月18日为毕业生演讲中展现无遗。
耶鲁大学校长麦金尼斯在演说中引用“邦克山战役”的典故,鼓励学生们在对立、意见交错的时代,保有理性、尊重与同理心。图为耶鲁画廊收藏的“邦克山战役”(The Battle of Bunker’s Hill)油画作品。 图/约翰.崔姆布尔(John Trumbull) 麦金尼斯在演讲中,引用了在耶鲁画廊中约翰.崔姆布尔(John Trumbull)所绘的“The Battle of Bunker’s Hill”。这幅作品是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早期战役的画,描述了在波士顿惨烈的战役中,美军节节败退,约瑟华伦将军(General Joseph Warren)倒在地上奄奄一息,即将被英军长枪上锋利刀刃的刺穿,但在此时,画中右方的英方少校约翰史茅(Major John Small)阻止同僚夺取对手将军的性命。 麦金尼斯说到:“即便在对立中,也存在关于人性的共通性、同情与尊重。”她鼓励学生思考当下校园与社会中的分裂、对话与社群建构:“我们或许身处变化快速、不同意见交错、信任机构遭质疑的时代,但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建构共同体。” 或许真正的智慧,不是急于表态,而是在对手身上看到共同的人性,对方的需求,和在混乱中仍保有理性与同理心的能力。耶鲁的智慧,正是在这样的浪潮中坚持对话,也不放弃对真理与教育的追求。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5, 2025-11-25 09:12 PM , Processed in 0.0456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