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共服务领域迎来“涨价潮”。 就连“最有钱”的深圳,也加入了这一行列。2025年7月1日,深圳自来水价格上调13.05%,一立方米水涨了约4毛5分钱 进入2025年以来,多个主要城市已率先行动:北京一吨水接近5块钱,广州水费涨了34%,南京涨了26%。 这波涨价不仅限于水费,自2023年开始,全国至少52个市县上调了居民用气价格。今年以来,高铁票、地铁票乃至公办大学学费也在悄然上涨。 而仅就深圳水费价格看,涨幅不算大。但发生在深圳,背后的意味尤其深长:。 导致这一轮公共服务涨价原因,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公共服务价格上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财政压力、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中国在公用事业领域提供了价格低廉的服务。例如,2021年四大直辖市的平均水价在国际比较中排名靠后;居民电价(2023年底约为0.531元/千瓦时)更是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仅为后者的58.6%,工业电价情况类似。 这种低价格的背后,往往存在成本倒挂现象,。 说白了,政府提供各种服务,就是为了让大家过日子更省心、工作更高效,这样经济好了,税收自然也多。所以,要是政府钱够花,很多服务低价或免费提供,自然是挺好一件事。 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少了。
大家知道,中国基础公共服务,由于其公益性质,长期依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 归根结底,是靠土地财政:因为, 但如今,我们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的成本乾坤大挪移。 要知道,这两年房价下行,土地财政熄火。2023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5.8万亿元,跌破6万亿,2024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跌破5万亿,为4.8万亿元。 接下来的逻辑就明确了:当卖地收入大幅缩水,财政压力便可能。 所以,自2023年燃气调价时起,专业术语“顺价机制”,就进入公众视野。通俗说,就是“过去靠输血维持低价,现在要造血活下去”。 这背后就是让水电燃气等公共服务价格逐步市场化:由于成本和债务,不会消失,只能转移。。 尽管大家直觉上不喜欢物价上涨,但这个趋势动向,非常符合国家当下现实目标:拉动内需。 燃气、水电、高铁这些刚需行业,轮番涨价: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撬动“物价温和回升”。 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定为2%左右,也充分说明了国家对物价适度上涨的重视。 物价温和上涨,被看做破局的办法之一。 所以,我们看到,央行去年2季度就说“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今年8月15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这相当于给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货币政策定下了总基调。因此,各大银行贴心推出了“消费贷”,部分年化贷利率降到“2字头”,金额上限,也从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 天风证券测算结果显示,水电燃气价格上涨4%、6%、8%,会分别带动PPI同比增速上行约0.5、0.7、1.0个百分点。 这个过程可能伴随阵痛,但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转型。 |
电话:647-830-8888|www.66.ca 多伦多六六网
GMT-5, 2025-11-27 05:29 PM , Processed in 0.04492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