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法国的教训:宗教自由之虚妄

2020-10-30 04:50 AM| 发布者: 小冰卡卡| 查看: 130| 评论: 0|来自: 阳熙鸢尾

  10月16日,巴黎郊区一所师范学校的历史、地理教师塞缪埃尔·帕蒂在回家路上被18岁的凶手当街砍死并斩首,只因他生前曾在课堂讲授言论自由问题时展示过具有争议的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血案发生后,举世震惊。巴黎、里昂等主要城市数万民众上街示威,唿吁言论自由,哀悼遇害者。巴黎索邦大学21日举行了悼念仪式。帕蒂遇害后,一个问题摆在了法国面前:“宗教自由”,是否真实?

法国总统和民众向教师帕蒂致意

  人类对于“宗教自由”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而它真正在近现代的世界秩序中经常被视作基本人权之一,是在启蒙运动之后。尽管我对这个概念的再造者们依然保有崇高的敬意,但是就事论事,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回望,这些再造者似乎对整个世界缺乏整体认知,他们的这种目光短浅和傲慢无知,助推了他们再造“宗教自由”这一政治或者道义上的虚妄。我对这个“伟大发明”的批评纵使激烈,然而联想到当今世界依然有无数浅陋的信众向这种迂腐磕头下跪,这番似乎无力的抨击或许应该更加苛刻。

  英国思想先驱约翰·洛克是后来“宗教自由”概念的奠基人之一。不过,洛克所提倡的并非绝对的“宗教自由”,而是强调了“宗教宽容”。在他的《论宗教宽容》中,洛克认为宗教是公民的私事,国家对教会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实行宽容政策。不过洛克的宗教宽容因为其自身局限性,是比较狭隘的,例如他提到无神论者“根本谈不上被宽容”,因为“诺言、契约和誓言这些人类社会的约制对无神论者是不可能具有约束力的”,这显然和今天的事实相悖。即便如此,洛克的部分观察和推导依然值得借鉴,例如他提出教会活动不能危害公共利益,不得反对本国政府,还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处他举了一个居住在英国却在信仰上效忠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的例子——如果容许宗教过分的自由,那么一个国家的公民因为宗教效忠别国,这是洛克所反对的。也就是说,洛克反对破坏国家主权的宗教行为。这也和法国大革命中《人权宣言》的思想类似,即宗教活动不得破坏公共秩序。

  然而界定一种破坏公共秩序或者国家主权的宗教行为非常困难,因为其中存在相当模煳的空间。这种模煳让“宗教自由”的信众大肆诟病政府的“越界”行为,却无视“宗教自由”本身的理论漏洞。

  然而不论如何,“宗教宽容”在当时的欧洲大陆是一个思想上的创举。纵观欧洲史,《南特赦令》等这些包含着现实意义或者宽容精神的宗教和解条约,都给欧洲各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和平;“宗教宽容”的思想是这些血与泪铸成的条约的集大成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宗教宽容”的存在意义,并在现有的秩序和环境下坚持这一原则。

亨利四世签署《南特赦令》

  然而就如同一种宗教的温和派和激进派一样,“宗教宽容”和“宗教自由”的差别甚大。作为洛克的追随者,美国国父之一托马斯·杰弗逊改进了“宗教宽容”使之成为“宗教自由”。他在弗吉尼亚州颁布了最早的“宗教自由”法令中,写到:“任何人都应该自由去宣读并进行辩论以维护他在宗教问题上的见解,而这种行为,在任何情形下,均不得削弱、扩大或影响其公民权力。”由此我们看出,杰弗逊对“宗教自由”的偏执是幼稚的,即他假定自由宣教和公民权可以做到完全隔离。然而迄今为止大量经验教训已经宣告了杰弗逊这场政治实验的一败涂地,因为自由宣教的可以让宗教团体用一万种方法影响其公民权力,包括投票组成他们想要的神权政府。

  杰弗逊创造并落实“宗教自由”的概念,是他在缺乏充分认知的情况下萌生出的空洞政治理想。杰弗逊的自传中提到他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被大多数人反对”,然而他却不顾民意依然对此法案能保护“犹太人、基督徒、穆斯林”而沾沾自喜。因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属于亚伯拉罕宗教,所以杰弗逊这份乐观显然枉顾了以下事实:一,大量非亚伯拉罕宗教以及其信徒存在于世界各地;二,极端亚伯拉罕派别产生的可能;三,当时美国是基督教人口为主体的国家。然而,即便是对于同一起源的宗教,杰弗逊也在信中显示过对犹太教的不信任。同样,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谈及穆斯林时,使用了一种极不情愿的“欢迎”措辞。更者,杰弗逊厌恶印第安人的宗教,希望将他们全部强行皈依基督教。了解以上背景,我们就能发现美国在全球推行的“宗教自由”价值的虚妄。杰弗逊当时的这份一厢情愿,通过他在美国作为国父和思想先驱的神圣不可轻犯的地位,依靠美国日后强大的话语体系从盲目输出到全球。而杰弗逊“宗教自由”思想的师承和由来、这个概念根植美国的背景、这种理论的不足之处、杰弗逊本人的言行不一,却鲜有反思。

美国国父杰弗逊、汉密尔顿、华盛顿

  今天流行于世界的现代政治“宗教自由”概念,经过多年的修葺,在我看来其不合理之处甚至甚于杰弗逊当年。根据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的定义,“宗教自由”包括但不仅限于:

  [1] 不干涉宗教出版物、宗教教育或布道的内容;

  [2] 禁止煽动针对其他宗教的宗教暴力;

  [3] 尊重父母决定子女宗教教育的权利;

  受过良好逻辑训练并且对宗教有一定了解的人一眼就能发现其荒谬之处:一个宣扬煽动针对其他宗教暴力的宗教完全不符合[2],然而它却可以由[1]作为挡箭牌而存在,并通过[3]在可能违背子女意愿的前提下传承。

  这个反例,就是在现实中经常击穿“宗教自由”之盾的矛。“宗教自由”从未成为真实,而是虚妄。法国教师帕蒂的血案,正在唤醒曾全盘接收“宗教自由”这种虚妄的法国。越来越多迹象显示,对“宗教自由”感到不适、不安的法国民众日益增多;他们希望重新界定“宗教自由”和世俗主义的概念。

法国民众纪念教师帕蒂

  法国总统马克龙称血案是“伊斯兰恐怖主义袭击”,强调当局对此绝不姑息。自帕蒂遇害以来,警方展开了大规模涉恐调查行动,借机突袭数十个伊斯兰团体并拘捕涉嫌极端分子,指控理由是他们“骚扰和破坏稳定”,涉嫌煽动反共和国的仇恨言论。内政部长盖拉德·达曼宁说:“共和国的敌人一刻也休想喘息。”他下令关闭巴黎东北郊区一座清真寺六个月,并唿吁解散一些穆斯林团体和非政府组织。

  马克龙捍卫了帕蒂对待关于漫画的言论自由观点,并拒绝代表法国向伊斯兰世界道歉。他说没有人能“声称自己的法律应优于共和国的法律。”他认为伊斯兰教“正在世界各地陷入危机”,并唿吁由上而下改革法国的伊斯兰教。马克龙的世俗立场立马招致了旨在复兴旧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攻击,法国的各类产品随即在许多中东国家遭到大规模抵制。卡塔尔大学也加入了声讨,无限期推迟了法国文化周活动。该大学在推特上表示,对伊斯兰信仰,圣洁和象征的任何偏见“都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因为这些违法行为损害了普遍的人类价值观和当代社会高度重视的最高道德原则。”

科威特一家抵制法国商品的商场

  值得玩味的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刚上任了一位笃信宗教并将个人信奉的宗教价值加诸于判罚的大法官,而同时也是这个一直高举“宗教自由”大旗的美国,直到现在都对法国世俗和宗教的这次冲突保持着缄默。

  我想以我特别喜欢的杰弗逊的一段话来完结此文:

  “最后,真理是伟大的,只要听其自行发展,它自然会得到胜利,真理是谬误的适当而有力的对手,在它们的斗争中,真理是无所畏惧的,它只怕人类加以干扰,解除它天赋的武器,取消自由的引证和自由的辩论;一切谬误,只要到了大家可以自由反驳的时候,就不危险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4-4-19 12:07 PM , Processed in 0.0457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