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六六网  www.66.ca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中国本轮疫情中,最荒唐的一幕出现了

2022-3-31 12:00 PM| 发布者: 大头源| 查看: 540| 评论: 1|来自: 人生研究所

3 月即将过去,疫情却仍在持续。

而且与前几天相比,情况更为严峻。

仅昨天一日,全国就新增 1565 例确诊病例,7090 例无症状感染者。

许多地方都在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防疫工作者更是忙到起飞。

但就在全民抗疫的节骨眼上,一个魔幻的视频被刷上了热搜。

视频里,一位身着红衣的女孩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舞姿优美,旁边还有人举着专业的摄像机进行拍摄。

镜头对着女孩面前的两排防疫人员,他们排列整齐,在舞蹈到达精彩之处还得齐齐鼓掌。

你能看出来吗?这种类似于“罚站”的仪式其实是在对防疫工作者表示感谢......

说实话,感恩之情我没有看出来,反而是医务人员的尴尬即将溢出屏幕。

其实,这种用跳舞表达感谢的形式出现已久,起源于儿歌《听我说谢谢你》的手语版本。

一开始它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没想到在网络上出现“人传人”的现象,最后竟然演变成一种“打卡”行为。

互联网上可考的感谢视频最早出现在 2021 年 1 月。

有时,好不容易结束工作的大白,正准备收拾东西下班,却有家长带着小孩来跳舞,顺带沉浸式拍摄,颇有不看完不能下班的阵势。

有时,上门没看到小孩,大白刚松了一口气,熟悉的音乐就在身后响起,原来是邻居的小孩在蹭“别人家的大白”。

不光小学生,中学和大学也流行起这样的风气,学校组织学生彩排舞蹈,在核酸检测前先进行表演。

大规模的跟风打卡让防疫人员更像是表演的道具,而掺杂作秀的感谢,最终也无法抵达感谢的彼岸。

2020 年 2 月,疫情刚爆发的时候,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疫情中有哪些别出心裁的善举?

其中一个回答说得很好:

挖空心思想让自己的善举看起来别具一格,那不叫善举,那叫作秀。

是的,善举没有普通和特别之分,只要对别人有益处,就是有意义的。

反倒是那些大张旗鼓的行为,让人不得不质疑他们的真实意图。

这让我想起 2021 年大火的“最美支教女老师”龙晶睛。

那段时间,连人民日报都发文对她表示夸赞。

试问在山区支教的老师们,谁能做到这样?

可能你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验,但每年的《感动中国》里都有支教老师的身影,在连自来水都难得的乡下,他们哪个不是灰头土脸,一脸沧桑?

亦或是我们熟悉的张桂梅老师

有人说:对比之下,龙晶睛更像是一个游客。

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她的每一个视频都有专业的摄像师,专业的拍照设备,甚至还有无人机,但视频内容都是她和小朋友们玩耍互动的场景。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她的回应是:

“我们的作用是引导,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山区孩子也有接受素质教育的权利。”

除了自己,龙晶睛还组织了不少志愿者,开展短期的支教活动,比如其中一期:《新媒体人!和我们一起去支教!》。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让新媒体人和互联网弄潮儿与最质朴的童心对话”,为的是背后“千千万万留守儿童成长的可能性”。

但看过日程表就知道,这其实就是一个“山区 5 日游”的活动。

善良不分大小,只要真诚就值得赞赏。而目的不纯的举动,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若是真心想感谢防疫人员,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

积极主动做核酸,而不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去催促;

核酸检测时提前准备好登记码,不耽搁他们的休息时间;

保持一米间距,做完核酸立马走人;

那些想要表达感谢的学校和机构,也不如多花心思去营造更好的检测场所,让大白们实现冬暖夏凉。

对于他们来说,工作不出意外,能够早点回家,就是最大的安慰。

所以,请不要再搞一些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了,疫情当前,干点实事比什么都重要。


鲜花

握手

雷人
1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Daball 2022-3-31 03:00 PM
豬頭毒,全民殺豬吧

查看全部评论(1)

联系电话:647-830-8888|多伦多六六网

GMT-4, 2024-4-30 11:26 PM , Processed in 0.0447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